容易導致抑郁癥的10種思維模式,你有過嗎?
從認知心理學上來說,抑郁情緒和不良的思維模式之間,有著很大的關聯性。一些不良思維模式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你的心理能量,讓你感到不安、痛苦。臨床上的抑郁癥患者很多也都有著這些不良思維模式而不自知。10種容易帶來抑郁情緒的扭曲思維模式,幫助大家識別和擺脫認知的牢籠。畢竟,對于抑郁癥來說,比治療更好的是預防。
一、傷害回避
“不靠近任何人,也就不會被傷害。”
有一些人在人際中始終難以放松,與其說ta們在生活,不如說,ta們一直在回避著想象中可能會發生的傷害。因此ta們永遠處于警惕和自我孤立的狀態里。
Ta們在人前可能會一直盡力保持“正常”,避免因為自我暴露而讓危險有機可趁。但這種對自我暴露的回避,也注定了不可能有其他人能和ta走近。這種為回避傷害所做出的努力同時也帶來了獨處的苦澀(Knightsmith, 2015)。
Ta們就像套了一層敏感的防御外殼,對不舒服的刺激反應更激烈。即使在安全的、支持性的環境中,ta們依然會感到害怕,這種下意識的“世界很危險”的感覺并不受自己控制。同時,ta們應對外界刺激時也會表現得更消極,更容易感到疲勞,也相對更不愿意嘗試新的事物。
Ta們無法享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,也無法投入享受生活。
二、內攝
“可能我真的就像ta們說的那樣糟糕吧,對不起。”
內攝的思維模式,會讓人將指責、貶低與評判內化于自身,認為自己就是別人說的那般“不堪”,于是將事件的責任都歸咎于自己。但也正是因為ta們經常流露出“自己有錯”的樣子,反而會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評,更是經常遭受到自己的批評。
這種抑郁性的認知隱蔽、緩慢而持久地浸潤于內攝型思維的人身上,極大地削弱了ta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水平(Laughlin, 1956, 1967)。
三、情感依附
“沒有你我活不下去,不要拋棄我。”
這一類思維模式會讓人堅定地認為,依附于親密關系所帶來的滿足感是生存的動力。在比較常見的情況中,有這種思維傾向的人來自“無法脫身的(enmeshed)”家庭,父母有著強烈的控制欲。對ta們來說,爭取獨立和分離是困難的(Soenens et al, 2008)。
Ta們渴望穩定可靠的關系,所以最大的擔心莫過于害怕自己傷害或冒犯到重要他人,從而失去可依賴的關系。但事實上,過度的擔心、焦慮和依賴不僅會讓自己陷入抑郁的情緒,同時也會損傷到關系。
一旦當理想化的關系破滅時,ta們不得不接受現實,由此可能會覺得生活空虛而無意義,長期陷入喪失、被拋棄和孤獨的感受中。
四、缺陷 / 羞恥
“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,但我身上一定有著某種缺陷使得別人愛我成為不可能。”
「缺陷 / 羞恥感」是與抑郁癥狀強相關的認知圖式之一(Calvete et al., 2005)。
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堅信自己是有缺陷的、糟糕的、不會被愛的,同時對批評、拒絕、責備過分敏感——很容易覺察到他人對自己的不滿,每次覺察到又會進一步驗證ta們的缺陷感和羞恥感。
由于這樣的認知,ta們會怕自己的“不好”暴露而充滿羞恥感,因此在人際互動中很容易感到膽怯、恐懼和不適應,并且有著深深的自我厭惡感。“一定是我身上有哪里不對,所以人們只要了解我,都會討厭我。”這就是缺陷/羞恥感的長期心理狀態。
五、依賴 / 無能
“這些事情好難,我一個人是不可能做到的。”
具有「依賴 / 無能」認知圖式的人通常會有無助感,這種感受剝奪了獨立處事的效能感,阻礙了人們向外探索的動力,不相信自己具有創造和產出價值的能力。
它同樣是抑郁癥狀強相關的認知圖式之一(Harris & Curtin, 2002)。深信“我不夠格,不能勝任;我總是失控,沒有力量管理好自己”的人,最終也會在現實情境的挫敗和依賴中不斷強化信念,失去自我的力量。
Ta們最終深陷于習得性無助,認為一切事情都“太難了”,是自己無法企及的;從而難以得到他人的欣賞,也無法過好自己的生活。
六、非黑即白
“除了好的,就只有壞的。不能絕對成功,就是絕對的失敗。”
“全或無”的思維方式容易讓人養成二元思維的習慣——只用極端的錯或對、好或壞的極化標準去評價人和事,不留任何灰色地帶。這種思維方式或許在一些場合是簡單有效的,但若是缺乏變通,會逐漸喪失完整客觀看待一件事情和一個人的能力。
有這種思維的人常常為感情而痛苦。因為一件壞事的發生,就可能讓ta們對一個人的認知完全顛覆,從“ta是愛我的”,到“ta根本不愛我”,也從“ta值得我去愛”,到“ta根本不值得我去愛”。
同樣,令人痛苦的二元思維中往往包含著許多“應該”和“必須”,奈何世事經常不如人所愿,ta們會長期為人事、包括自己沒有呈現出“應該”的樣子而痛苦。
七、災難化
“糟了。而且一切都只可能變得更糟。”
這種思維會讓人失去希望感。任何壞的事情發生,在ta們眼中都會比實際上更嚴重。
有這種思維的人同樣會經常遭遇情感問題:因為ta們不相信關系中的回彈力。一旦關系變得不好,ta們不認為關系有可能反彈,重新好起來,而會悲觀地認為一切都已經無法挽救。最后ta們的焦慮、悲觀,反而造成了關系不好的結果。
一點點“危險”的痕跡在ta們眼里都會是一場災難的導火索。一切都來不及挽救——這種悲觀會讓ta們在任何挫折面前直接放棄掙扎;一方面導致了情緒上的過度抑郁(因為高估了“壞”的程度),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現實中去戰勝挫折的行動和可能性。
八、心理過濾器
“我的視角里最顯眼的,永遠是批評與不足。”
還有一種思維方式叫做“心理過濾”,即在接受信息的時候,會自動過濾掉那些積極的信息,反而著眼于那些消極的細節。
比如,在工作滿意度反饋的十個單項評分中,雖然其余九項都是很不錯的分數,但ta們可能會重點強調唯一低分的項目,從而認定自己并沒有很好地完成工作,繼而陷入情緒低谷。
九、向上反事實思維
“如果……就好了。”
當我們想象出一個更好的狀態去替換現在糟糕的事實時,我們就陷入了向上反事實思維。這種思維一方面會讓人陷入悔恨,悔恨當初不夠明智的自己;另一方面也會讓人陷入對外界和他人的怨恨——怨恨ta們沒有給自己提供更好的條件,讓更好的結果能夠發生。
頑固僵化的向上反事實思維使人陷入思維反芻,產生持續情緒內耗,從而影響我們的心境和精神狀態。
十、螺旋向下式抑郁模式
“努力讓自己感覺好一些,卻總是越陷越深。”
曾經的抑郁患者Anthony總結了一種抑郁模式:消極體驗-情緒壓抑-消極反芻-軀體壓力-回避行為-不受控制地抑郁循環。
當經歷了一些消極事件時,有的人會習慣性用自己的方式壓抑情緒。但情緒不會憑空消失,會在一些時刻“泄漏”出來,帶來更嚴重的情緒反撲,同時因為壓抑了情緒,負面感受會以軀體化的形式(比如身體不舒服)表現。(更多關于「軀體化反應」的解釋,后臺回復關鍵詞「身心反應」查看吧~)
此時人們會做出一些其實沒有用的行為來試圖逃避痛苦,比如自傷行為(非自殺性自傷行為,或者暴食等多種行為),進一步導致心境持續、失控地下滑向抑郁態。
由此可以看到,面對負面情緒時,若選擇去對抗和壓抑,而非以安全的方式表達,精神狀況就會呈現一種螺旋向下的趨勢。對于有這種思維的人來說,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和釋放負面情緒至關重要。
讀到這里,如果你也懷疑自己或多或少地擁有這些“容易帶來抑郁情緒的思維模式”, 那你需要格外地注意了。
這些“有毒”的思維模式,平時可能影響不大,但當個體遭遇現實事件的危機時,它會“挾持”我們的思維,讓我們很容易在陷入抑郁情緒。長期如此,罹患抑郁癥的風險也會上升。
抑郁,距離我們并不像想象中那般遙遠。提前覺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和抑郁相關的“高危因子”,能夠幫助我們在危機發生之前做到提前預警、自救和求助。
- 上一篇:百日咳會咳百日嗎?如何防控百日咳?科普五問幫你解答 2024/5/29
- 下一篇:醫藥集中采購將形成全國性聯盟采購 2024/5/22